树根「抛头露面」 逆境自救












大树可以健康及稳健生长,有赖泥土下的树根吸收营养,即使风雨飘摇,树木也能屹立不倒。但原来肩负重任的树根,并非只会在地下默默工作。
在特殊或恶劣环境下,部分树木会自行长出不同形态的树根,有些从树枝垂吊下来,有些在地底探出「头」来,也有些从树干分岔出来。它们不借助外力,发挥自救的本能,「适者生存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土壤质素差 生上地面成奇观一般来说,树根相连树干的底部,埋在泥土下,像叉状闪电般向外生长,伴随树木一生。树根使树木稳健地固定在土壤中,同时具有吸收和储存水分、营养的功能,令树木健康生长。然而,若遇上质素不佳的土壤,例如土层太薄、土壤过实或藏有太多沙石,树根就会「被迫」生在地面上,统称「地面根」(surface roots)。可是环境充满太多变数,为了在恶劣环境下生存,树木会自行生出不同器官,生树根就是其中一个方法。有时在公园草地看见的奇形「石头」、树枝或树干长出的「分枝」,都可能是特殊的树根。它们的形态和生长位置打破我们对树根的固有印象,并製造有趣的自然奇观。
特殊树根并没有统称,它们虽然与 一般树根形态不同,但同样各具呼吸和支撑树干的用途。并非所有树木都会长出这类树根,视乎它们在某些环境的生长情形。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系研究讲座教授(地理及环境科学)詹志勇说:「这类树根是特别的器官,每棵树的生长能力都不同,就如人体基因一样,有人天生头髮浓密,有人稀疏。」
沼泽红树林缺氧 「屈膝」为啖气广义来说,拥有呼吸功能的根都可称作气根(aerial roots),这种特殊根生长在土壤以上的空气中,根上的气孔可吸取氧气,传到地下的根。「膝根」(knee roots)是气根的一种,其外表长有很多气孔,内部还藏有海绵状组织(spongy tissues),让空气更容易走入树木的根系。它主要出现于沼泽地方,原因与该处土壤有关。詹志勇解释:「这些土壤黏性重、地下水位高,土壤的空隙填满水,因而令泥土严重缺氧。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就要发展奇特的器官吸空气入缺氧的根系,保持运作优良,膝根是其中一个方法。」
膝根犹如树木额外的鼻子,贴近泥土生长,绕着树边走,隔一段路又会探出头来。膝根的数量、高度及分布的情况没有模式可言,视乎树木的特性及缺氧程度。原生于沼泽湿地的落羽松,多长出小柱状的膝根,乍看之下有如一群小石像围在树木旁。詹志勇补充:「落羽松是可以长得很巨型的树,有能力生长很多膝根,长满在树冠範围下。」不过香港的落羽松多种植在乾地,毋须面对水中吸气的困难,因此膝根偏少。另一例子为木榄,它的膝根形状像屈曲的膝盖,用以在每日都经历潮汐涨退的红树林中汲取足够氧气生存。
「板根」强力支撑 可高如两三人从特殊树根的生长姿态,可以看到那树木在该环境的需要。詹志勇举例,沼泽地区及红树林的土壤皆不够空气,泥土亦过分鬆软,树木难以深入着根,所以需要更多额外支柱固定树身,即支柱根(stilt roots)。它们从树干长出,偏离泥面,支撑树木,协助地下根抓紧泥土。不过在如红树林的恶劣环境下,有些植物懂得物尽其用,利用支柱根同时支撑和吸气,例如木榄和水笔仔。
至于只有支撑用途的表表者就是板根(plank buttresses)。它从树干基部向上生长,形成三角形板块,有的或会长得弯弯曲曲,比笔直的树根拥有更强的支撑力。詹志勇补充:「热带雨林的土壤养分少,树木又大,平均30米高,有些更长至60米,所以很需要板根支撑,板根可以长得有两三个人的身高。」在香港,生于红树林内的银叶树就长有十分巨大的板根;常见于市区的凤凰木及木棉树都会长出板根,但有时会被指阻碍道路而遭斩除。
文:黄嘉希编辑:林晓慧电邮:feature@mingpao.com
RELATED- 知多啲:榕树长寿之道 鬚根落地「进化」树干